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忆宁则提出了一种调整内心压力的简单方法:科研人员应培养一点庸俗的爱好,单位领导也应该帮助科研人员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比如《自然》,你在投稿时就可以附上相关视频,如果论文发表,那么视频也会随之展现出来。这位匿名科研人员说,这种形式能让同行、公众都更容易看懂论文的内容。
视频中,一只食蛛长足蛉旋转、飞行,这种早已灭绝的昆虫复活了。这些期刊还会鼓励作者将视频放在个人网站和社交媒体进行分享,以扩大影响范围。从2017年开始,这位科研人员所在的课题组就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视频,在投稿时将其与论文一并打包发给期刊编辑,以更直观地展现论文内容。由于对科学准确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科研视频的制作需要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更充分、高效地沟通。同时,随着研究工作逐渐复杂化,科研人员有时也很难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好其研究思路。
期刊封面更多的是呈现一篇论文的某个闪光点,就像给一个人拍照,你拍的可以是正脸,也可以是侧脸甚至背影,展现的也可以不是研究的主体,而是研究的一个影子或者未来的畅想。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高等教育早期,人们更关注的是其人文性的一面,看重的是对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赵庆年表示,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开始蔓延到普通地方本科了。而将学历高低与工作类型挂钩,反倒是现当代社会的事情。这是因为这种转型只是在存量中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未来的增量,则可能在不触及存量利益的情况下,优化目前的高等教育结构。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保中的一项研究,即使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也并不能降低基于家庭阶层地位的教育不平等。未来为避免人才培养出现学历贬值,高等教育需要重塑精英教育理念。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体量,如果达到65%的毛入学率,应该还会增加1000万人左右的高等教育规模。根据别敦荣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级阶段。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实现这一跨越都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简单地说,这是供需关系所决定的。
而到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到了4002万人。公平性的挑战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长期关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别敦荣坦言,进一步开放社会资本,使民间资金能够较顺利地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已成为当务之急。即使按照本科与专科新设高校1:1的比例计算,未来10年也需要新建超过900所高校。
重点在调结构 根据今年3月初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消息,截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别敦荣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意味着新增的1000万学生的求学需求,主要靠新建高校满足。
别敦荣表示,高等教育本身是存在经济性和人文性两面的。而就在3月20日举行的202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内知名招聘网站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透露,该平台收到的外卖员岗位求职简历中,有2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甚至有专家指出,设定这样的指标并无太大必要,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很大的今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过快提升,反而可能会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至高级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各阶层学生都不再为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所困。这项工作在提出时曾引起巨大关注,但最终效果并不明显。在一篇文章中,李保中表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公平状况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从数量角度看,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越来越趋向于平等化。现在看,我国高等教育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某些问题,比如大量专科生很难找到较高收入的工作,这使得他们实现价值增值变得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上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更像是一种带有前瞻性的预警理论。
如果按照这一观点,本科生去做外卖小哥当然不划算。赵庆年表示,这也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摆脱单纯数字指标的一条路径。
而未来10年左右,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达到约65%,即进入普及化的中级阶段。他表示,但要形成普及化阶段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除借鉴代表性国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特征外,还须结合我国国情及未来产业升级要求来进行调整,这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事实上,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主要关注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在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其高等教育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有所准备的。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
1973年,美国教育学者马丁 特罗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因此,筹措更多高等教育资源、兴建更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必须面对的课题。在研究中,别敦荣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细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毛入学率在50%~65%之间)、中级阶段(毛入学率在65%~80%之间),以及高级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80%及以上)。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追求的并不是以现有岗位来容纳人口就业,而应当是在发展过程中,由受教育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展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经济,从而在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必须承认,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名曰促进,但其中的某些措施对于民间资金的进入依然有所限制。在中级阶段,随着政策更加灵活,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不断完善,普及化高等教育生源的社会阶层分布越来越深入中下层子弟。
换言之,如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依然会是最大挑战。这种方式前期投入更大,见效也比较慢,但可以更好地保障原有高校的教育质量。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借鉴某些国外做法,为本科生和专科生设定一个合适的最低工资标准? 在刘承波看来,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不可避免地从天之骄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别敦荣表示,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的引领作用。
也就是说,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更加结合社会需求。比如农村地区人口、残疾人口、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人口,怎样能让这些人上得了大学、上得起大学?这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要努力提升的所谓结构性质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庆年说。至于何谓引领作用,别敦荣解释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性来看待,而应当更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
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13 9:28:5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高教毛入学率达六成意味着什么 ■本报记者 陈彬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提升至60%,规模的持续扩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达上千万的学生增量,是否可以优化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精英教育理念的回归能否与提升弱势群体受教育质量达成平衡?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又该如何调整彼此关系?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而言,10%的增量意味着什么? 在不久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正式提出,十四五期间国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60%。60%的毛入学率目标,意味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另外,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跨越。这点看似普通,但在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相对固定的状况下,想要做到并不容易。
总体而言,各国在普及化阶段,各层次高等教育分布趋于稳定,并彼此保持合理张力,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对此,厦门大学教授、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大光也曾转文指出,当前我国似乎已经跨过了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但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历史较短,并没有形成或走完精英教育阶段之路。
1 留言